系统虚拟化
All problems in computer science can be solved by another level of indirection. ...
All problems in computer science can be solved by another level of indirection. ...
终于结束了😊 ...
阳康复活,重拾实验! ...
...
做完这个就专升本了😊 ...
刷leetcode的时候看到这么道题, 这个NestedInteger很明显组成了一棵树,并且我们只要输出叶子节点。于是一个DFS把所有元素抽成一个List,再生成一个迭代器在实现要求。 public class Nested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<Integer> { Iterator<Integer> iterator; List<Integer> list = new LinkedList<>(); public NestedIterator(List<NestedInteger> nestedList) { iterate(nestedList); iterator = list.iterator(); } public void iterate(List<NestedInteger> nestedList){ for(NestedInteger n : nestedList) { if (n.isInteger()){ list.add(n.getInteger()); } else{ iterate(n.getList()); } } } @Override public Integer next() { return iterator.next(); } @Override public boolean hasNext() { return iterator.hasNext(); } } 但是如果数据很大,我们又只要迭代一小部分满足条件的元素之后,就中止迭代,那么这种预加载的模式就会浪费时间在构造上,所以应该有一个懒加载模式。 用一个栈来存储迭代器,栈顶就是当前的迭代器。 public class Nested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<Integer> { Deque<Iterator<NestedInteger>> dq = new LinkedList<>(); Integer cur; public NestedIterator(List<NestedInteger> nestedList) { dq....
LRU是Least Recently Used的缩写,即最近最少使用算法。 插入时是最新的数据,如果缓存已满,要淘汰最旧的数据。 更新时把旧元素变为最新数据,无需淘汰。 读取时把元素变为最新数据,无需淘汰。 数组侧重读,链表侧重写。因为数组在删除插入非末尾元素的时候,需要调整余下元素的位置,所以链表会更合适。至于读,可以用哈希表提升性能。 链表和哈希表结合,这不就是java的LinkedHashMap么。LinkedHashMap会按put的顺序组织元素,链表头最旧,链表尾最新,LinkedHashMap有个accessOrder的属性,当为true时,访问元素的时候会把元素从原来的位置移除,放到链表尾,即最新的位置。因此如果要用LinkedHashMap实现一个LRU缓存,只需要给定一个容量,当元素超过这个容量的时候,把链表头(最旧)的元素移除就可以了。当然这只是一个idea,因为LinkedHashMap不是线程安全的,而缓存往往伴随多线程。 Guava的LRU 每个java程序员应该都用过Guava,guava的核心结构也是哈希表,为了线程安全,guava采用了segment分段的设计,而java8之前的ConcurrentHashMap也是采用分段来保证线程安全。 因此Guava的LRU是针对segment的,每个segment有自己的accessQueue,writeQueue,是两个双向链表,和哈希表本身结合,一个标准的LRU算法就呼之欲出了。 Redis的LRU redis作为一个内存数据库,内存弥足珍贵,我们可以在内存不足时设定几种淘汰策略,默认是不驱逐,而LRU是可选择之一。 redis维护的key数量之多,如果用双向链表和哈希来做LRU,占用额外的空间会比我们应用里实现一个LRU多的多。 因此redis采取的是不严格的LRU,LFU亦如是。 typedef struct redisObject { unsigned type:4; unsigned encoding:4; unsigned lru:LRU_BITS; /* LRU time (relative to global lru_clock) or * LFU data (least significant 8 bits frequency * and most significant 16 bits access time). */ int refcount; void *ptr; } robj; 在redis里,一个key对应一个redisObject,redisObject有个属性是lru,长度为LRU_BITS24位。 然后redis还自己维护了一个全局时钟。 struct redisServer { pid_t pid; char *configfile; // 全局时钟,他的取值是 mstime()/LRU_CLOCK_RESOLUTION) & LRU_CLOCK_MAX // LRU_CLOCK_RESOLUTION表示精度,默认是1s, // 所以这个取值每过 2^24 * 1s ≈ 194天 就会归零 unsigned lruclock:LRU_BITS; ....
补码是什么?记得C语言课本上写的,负数补码就是反码+1。很简单的一句话,但是讲的不明不白的。 为什么负数补码是反码+1? 为什么正数的补码是其本身? 为什么127下一个数是-128? 下面拿一个字节来扯淡。 正数的编码是其本身 在计算机里,全部都是用补码表示数,补码就是一种对数的编码规则,一个二进制数就是一个code point,类似于unicode是一种字符的编码规则,一个code point可以对应一个真值。包括原码和反码,都是一种编码。所以这可以解答第二个问题,因为在补码里,我们把二进制0000 0000规定为0,最高位0的编码为正数,所以正数的补码是其本身,更确切的说法,在补码中,正数的编码是其本身。 所以8bit的范围是[-128,127],当然我们可以规定8bit的范围是[-129,126],或者[-127,128]这样做的后果就是:正数的编码不是其本身。 这会导致什么呢,我觉得这不会导致什么,无非就是对二进制认知会出现点问题,比如代码里写byte a = 1;,那么我们期望得到00000001,但是如果编码不是[-128,127],那么我们声明的byte就不是我们期望的二进制序列——我们得按编码规则然后推出00000001对应的真值是多少,然后才能正确赋值。但是从计算的角度来说,只要编码确定了,计算就不会出错。 原码和反码 有很多谈补码的,有一个观点是补码是在反码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,再加上这句负数补码是反码+1,就似乎更是如此了。 但是这有点由果推因的味道。反码英文是1's complement,称“1补数”,补码是2's complement,称“2补数”,其中complement的意思就是补码(后续补码单指2's complement),所以这两种码应该是不能看作依赖关系的,只能说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推导。 从原码开始说起,原码是这么编码的:最高位是符号位,0是正数,1是负数,其他表示绝对值。但是对计算机来说,还得判断最高位才能计算,不行🙅。 反码是最高位作为符号位,负数保留符号位1不变,剩下位按位取反。反码只是为了让符号位参与计算,计算结果和真值计算结果相比,时对时错,其中根本问题是有两个0(+0/-0),这需要通过循环进位的规则才能正确应用。 要正确应用反码,运算规则是,如果最高位产生进位,要把进位循环进位到最低位。比如0100 1000 + 1100 1000进行计算,结果是1 0001 0000,那么在模=2^8的情况下最终结果应该是0001 0001。我的理解是,最高位进位,说明越过了(+0/-0),是少一个数的,需要+1来调整。 Internet协议IPv4,ICMP,UDP以及TCP都使用同样的16位反码检验和算法。虽然大多数计算机缺少“循环进位”硬件,但是这种额外的复杂性是可以接受的,因为“对于所有位(bit)位置上的错误都是同样敏感的”。 在UDP中,全0表示省略了可选的检验和特性。另外一种表示:FFFF,指示了0的检验和。 (在IPv4中,TCP和ICMP都强制性地规定了检验和,而在IPv6中可以省略)。 补码 补码系统利用了模的思想,模就是用来表示一个计数范围,比如⏰的计量范围是0~11,模=12。二进制0000 0000~1111 1111的模就是1 0000 0000。 上面说到模,补码系统就是这么规定:一个数和他的二补码之和等于模。在8位数中,1 0000 0000和0的值是等价的,所以一个数和他的二补码之和等于0,那么,一个负数在补码系统里可以用正数的二补码来表示。同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,求一个数的相反数,只要求他的二补码就好了。 由于n的二补码=(模 - n)=(1 0000 0000 - n)=1 + 1111 1111 - n,1111 1111 - n刚好又是按位取反,是反码,所以一个数的二补码是反码+1。但这只能作为一个定理,不能作为定义。-128不适用“负数补码是反码+1”,但是,在补码系统里,这个数却是存在的。事实上,-128的二补码等于其本身。 编码是有序的 在我看来,二进制没有正负之分,这个正负是人为加上去的,机器并不需要知道当前的数的正负。他只要拿到0000 1000和1111 1101相加,得到0000 0101,那么这个0000 0101是表示什么,机器不感兴趣。所以说即使8bit的范围变成[-129,126]或者[-127,128],也不影响结果,只要编码是有序的,二进制计算法则总能保证结果是正确的(当然,这就不是补码了)。 这里的有序,指的是二进制的顺序和真值的顺序是一致的。比如不可以规定{01111 1111,0111 1110,...,1000 0001,1000 0000}对应[-128,127],这样二进制顺序和真值顺序不一致。 像原码,-15 -> -14,其编码1000 1111->1000 1110,这是不按顺序的。反码大致保证了顺序,但是存在两个0的code point,需要引入额外的调整才能消处两个0的问题。...
如果要在redis查找遍历key,keys命令会阻塞,是不能用的,这时就要用scan命令。 scan命令支持传入cursor、match pattern、count、type(6.0新增type),根据游标,返回count数量的符合条件的key,以及新游标。注意这个count只是一个期望值,看源码就知道为什么不是确切值。 db是由dict组成的,set、hash、ziplist也是有dict类型的,dict发生扩容和缩容的话,如果按自然数的方法去遍历,扩容会重复遍历,缩容会遗漏遍历。 假设dict稳定状态下,dict size从8变成16,刚访问过index为3的桶,接下来就应该遍历4-15桶,由于原先0-3号的桶的key有一部分挪到8-11中(+8),后面就会重复遍历到。 假设dict size从8变成4,刚访问过index为3的桶,那么接下来就是遍历结束了,这样原先4-7号的桶就会漏掉(-4)。 如果在扩容缩容情况下,需要遍历两条数组,同样会遇到上面的问题。 看看redis是怎么解决的。 redis不采用自然数顺序遍历,而是采用高位顺序遍历,也就是对游标前进的方式是酱紫的:用对应数组的掩码将游标的值截断(准确地说不是截断,可以先用截断理解) —> 左右翻转 -> 自增 -> 左右翻转回来。 这个算法的原理是,数组扩容是*2,那么每次扩容,旧数组的元素哈希值& new_mask得到下标,要么在原来的桶,要么是原来桶的index*2,具体表现为最高位分别是0和1。那么从高位起开始遍历的话,如果去掉最高位,其实遍历的顺序和旧数组是一样的。 举个例子, 原来的顺序是 000 100 010 110 那么扩容后,顺序是 (0)000 (1)000 (0)100 (1)100 (0)010 (1)010 (0)110 (1)100 括号里就是最高位,去掉最高位,和原来的数组是一致的。 遍历实现 代码基于6.0,主要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dict非rehash状态,一部分是rehash状态。 // 这个函数将游标v的元素放到privdata,并用算法推进cursor, unsigned long dictScan(dict *d, unsigned long v, dictScanFunction *fn, dictScanBucketFunction* bucketfn, void *privdata) { dictht *t0, *t1; const dictEntry *de, *next; unsigned long m0, m1; if (dictSize(d) == 0) return 0; /* Having a safe iterator means no rehashing can happen, see _dictRehashStep....
两阶段提交 innodb和bin log需要进行两阶段提交(Two-Phase Commit Protocol,2PC),目的是为了保证日志一致性,要么都存在,要么都不存在。 要说明的是,两阶段提交不止redo log和binlog有关,undo log也是参与者。 XID是事务根据事务第一条query生成的id,通过XID将redo log和binlog关联起来。在上一篇的binlog日志里也能看到XID的身影。 两阶段提交,其实就是innodb prepare,写binlog,innodb commit; 具体是, prepare阶段,redo log写入根据事务提交时的刷盘策略决定是否刷盘,然后将log segment(不是回滚段!!!)标为TRX_UNDO_PREPARED;binlog不做任何事 commit阶段,binlog写入binlog日志;接着innodb将修改undo log segment状态,并在redo log写入一个commit log。 如果没有两阶段提交,redo log和binlog各写各的,中间发生崩溃,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。 先写binlog,再写redo log:如果redo log没写成功,就会造成崩溃恢复的时候,主库没有、从库有的情况,主从不一致。 先写redo log,再写binlog:如果binlog没写成功,就会造成崩溃恢复的时候,主库有、从库没有的情况,主从不一致。 说白了,为了保证事务,总是得做一些冗余的操作,例如tcp多次握手挥手,都是通过冗余操作来保证两个业务之间一致。 redo log和binlog顺序不一致的问题 两阶段的提交不只如此,如果只是像上面那样,还会出现主从不一致的情况。 热备问题 T1 (--prepare--binlog[pos100]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commit) T2 (-----prepare-----binlog[pos200]----------commit) T3 (--------prepare-------binlog[pos300]------commit) online-backup(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backup------------) 假设3个事务如上,那么 redo log prepare的顺序:T1 --> T2 --> T3 binlog的写入顺序: T1 --> T2 --> T3 redo log commit的顺序: T2 --> T3 --> T1 可以看到redo log提交的顺序和bin log不一致了,这是不允许的,会导致主从不一致。 online-backup表示热备,因为从库在建立的时候需要对主库进行一次备份。当T2,T3提交后,这时热备来读位置,读到最后一个提交的事务T3,由于这个阶段不是读binlog的,所以T1没有被复制到,接下来的binlog复制从T3开始,所以会漏掉T1的数据。 复制问题 《MySQL5.7 核心技术揭秘:MySQL Group commit》(见参考)举了一个例子,就是有一行数据,x=1,y=1 T1:x=y+1,y=x+1; T2:y=x+1,x=y+1;...